栏目分类
“人类是这样一种生物,我们一生都在试图说服自己,我们的存在不是荒谬的”,这是哲学家加缪的一句名言。人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就是自我辩护和逻辑自洽,甚至很小的就有这种本能,艾略特·阿伦森举了一个例子,他的一个朋友带她3岁的女儿去公园玩,给了她一些贴纸。另一个小女孩走近他们。阿伦森的朋友问自己小孩:“你不想把你的贴纸给那个小女孩玩吗?”。孩子思考了一会儿说:“妈妈,那个小女孩不喜欢贴纸。” 她的意思是说,她并不是不想给贴纸给其他小孩,而是他们并不喜欢贴纸,你看,3岁的孩子已经可以为自己辩护,她在保留了自己所有贴纸的同时,成功地将自己视为一个好女孩。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:明明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,却还是每天刷手机到凌晨,还安慰自己 “就玩一小会儿,没事的,因为之前每次都没事”;当你下定决心要减肥,却在看到美食的那一刻会找借口说 “偶尔吃一次不会胖”。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,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各种理由,试图让自己看起来没那么糟糕,甚至让自己看起来是明智和高尚的。这背后,其实隐藏着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:自我辩护,或者避免认知失调。
什么是自我辩护?简单来说,就是当我们被要求解释自己的行为时,会试图构建一个有意义的故事,让自己和他人都觉得我们的行为是合理的。比如,你考试没考好,你可能会说 “这次考试太难了”,或者 “我最近状态不好”,而不是承认自己没有好好复习。这种自我辩护的本质,是我们渴望认知一致,避免认知失调带来的内心冲突。
为什么要自我辩护,因为我们要避免认知失调,认知失调是由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的理论。当一个人同时持有两种相互矛盾的认知,比如观念、态度、信念或观点时,就会产生认知失调。比如当你正在抽烟,但是你也知道抽烟有害健康,你就产生了认识失调。对大多数人来说,认知失调带来的冲突不好受,所以我们会想尽办法来缓解它。认知失调会引发自我辩护,它有两种基本动机的冲突构成,一种是我努力保持正确,一种是我努力相信我是正确的。认识失调有很多表现形式。
首先,改变对坏的行为的解释,来缓解认知失调。比如吸烟致癌和我经常吸烟者两者之间就产生了认知失调,戒烟是很困难的,于是我们就会改变对吸烟致癌的看法来缓解内心的认识失调。比如,我们会想到历史上很多优秀和伟大的人,都有抽烟的习惯;比如我们会认为现在科学研究可能存在不足,吸烟可能有害健康,但是并没有那么严重;比如我们会认为吸烟会带来快乐,延长寿命和快乐生活之间,你可以选择更快乐的生活等等,总之,我们会为自己的行为辩护,缓解内心的认知失调。
其次,自证偏见,会努力维护自己观点的正确性,而认为对方观点的不可信。这会加大人与人之间的分歧,研究者让几位反对死刑和赞成死刑的学生看了两篇研究论文,一项研究证实了学生们的看法的,另外一项研究没有,但是不同的学生看了研究之后,他们的看法并没有更接近,而是更对立了。因为,学生们会歪曲对论文的理解,他们会更相信证明自己看法的论文,而排斥另外一篇论文的影响。这就解释了,今天互联网的对立情绪越来越重,观点和信息越来越多,但是人们会选择认同支持自己观点和立场的信息,而忽视另外一些信息,久而久之,分歧就会越来越大。
第三,决策导致认知失调,当我们做了一个决策之后,我们就会尽量寻找证据来支持我们的选择,而选择忽视那些跟我们选择相悖的信息,比如你一开始可能会犹豫买什么车,会寻找不同车型的优缺点,但是一旦你选择了某款成,并购买了它,那么你就不会去故意搜索这两车的缺点,而是会更多搜索和关注这辆车的优势,以证明你的选择是正确的,作者说,一旦某个决定是不可挽回的,人们便会竭力让自己为所作出的选择感到高兴。由此可见,一旦人们感到已经无能为力,他们便会更加确信自己作出了明智的决定。
另外,这个理论也解释了人们为什么会做出跟自己的价值观、道德观背离的事情,当我们在极端的情况下,可能会违背自己的价值观做事,比如你可能是一位品德良好的学生,但你在考试中作弊了。你会怎么缓解认知失调呢,和上面抽烟的例子一样,你会改变对“欺骗、作弊”等不道德行为的态度。你可能告诉自己,在某些情况下作弊并没有那么坏,因为,你并没有伤害到其他人。当然,改变态度并不限于做了不符合道德观的事情,还包括他说了不相信的话,做了愚蠢的事情,我们也会通过改变自己对这种行为的态度来缓解自己的认识失调。
第四,缺少外在动机,我们就会创造内在动机。当我做了一件事缺少外部理由,那么我们会怎么解释自己的行为呢,我们倾向于会创造一个内在理由,来介绍自己的行为。比如实验中让一些人做了一件无聊的事情,但第一组人会得到可观的报酬,而第二组人不会。那他们会怎么看待这件事呢,第一组人因为有了一个外部理由,因此他们会认为这件事是无聊的,而第二组人因为缺乏了这个外部理由,于是他们可能创造一个内在理由,比如他们会认为这个实验并不无聊,因为自己结识了新朋友,或者帮助了科学家做研究等等。
甚至,认知失调还会改变我们的生理体验,萨姆被诱导进入这样一种情境:他将会被长期剥夺食物或水,或者遭受电击。如果萨姆没有一个好的外部理由来解释为什么会受到这种对待,他会体验到失调。他对饥饿、喉咙干渴或遭受电击的痛苦的认知,均与他心甘情愿地体验这些经历的认知产生不一致,也没有因此而得到多少回报。为了减少这种失调,萨姆说服自己:饥饿并不那么强烈,口渴也并不那么严重,遭受电击的痛苦也并不那么可怕。
所以,痛苦是真实的吗?你的体验是真实的吗?其实我们的感受、体验很大程度上是由思维认知决定的,而思维认知有时候是基于动机而建构的,因此你的感受和体验不在于你真的感受和体验到了什么,而在于你基于什么动机去解释它们,这有点奇怪。心理学家津巴多做过一个类似的实验,如果我们缺乏了外部动机或者理由,我们对疾病、灾难、痛苦的感受就会缓解。尼采说:那些不能杀死我的,必将使我更强大。一旦我艰辛这件事没有外部理由,那么,这件事可能会增强我们的意志力和自信心。我们会倾向于认为,是自己坚强的意志力让我们可以抵御当前的痛苦。但是,一旦有外在的理由,比如金钱利益,或者强迫要求去做某件事,那么我们的内在动机就会减少,我们就会感受到更多的痛苦。
认知失调是一种自我辩护,我们会为自己的行为找出合理的解释,小到自己的言行举止,大到事业和人生抉择,一旦我们做出了某个选择,或者我们正在做某件事情,我们都会倾向于让它们更加合理。正如哲学家加缪说:人类是这样一种生物,我们一生都在试图说服自己,我们的存在不是荒谬的。更多哲学思考,可以参加我3月15-16号的杭州哲学思维线下课,用哲学思考人生,用智慧点亮生活,咨询报名可以在后台留言给我,我们下一期内容见。
- 2025/04/12贬值7500万! 巴萨10号, 彻底废了
- 2025/03/06人为什么会本能地自我辩护?
- 2025/02/02冲上热搜!男演员除夕夜突发意外
- 2024/12/20软通动力:11月27日融资净买入2.35亿元,当日排名第5